大眾網
大眾網記者 魏俊怡 濟南報道
在這個“快”時代,一些“慢”元素火了。比如:手造。
花費20余天時間,經過鋸托、穿紋、網邊、晃油等90多道工序,制作一把油紙傘;用70多種針法、100種顏色的繡線,創(chuàng)造出圖案秀麗、繡工精細、針法豐富、色彩典雅的刺繡藝術。如今,越來越多的手工藝人將一炊一飯、一針一線、一釘一鉚進行別樣呈現,圈粉無數,喚起公眾對手造更廣泛的情感認同,也獲得市場認可。
在9月14日-18日即將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、第二屆中華傳統(tǒng)工藝大會上,來自浙江、四川、湖南、廣西等地的手造產品、手造技藝將在“中華手造展區(qū)”進行呈現。當傳統(tǒng)遇見創(chuàng)新,創(chuàng)意遇上美好,手造找到了新活法,“指尖上的煙火氣”正越燒越旺。
紅木制成的螭首書尺,等比例還原的西湖集賢亭
小到一枚紅木書簽、一張鎮(zhèn)紙,大到一座屏風、一套明式小家具……在浙江展館,諸暨乃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將紅木文創(chuàng)展品帶到博覽會現場,有四季花卉書簽、故宮的螭首書尺、交泰盤香爐、書圣對鎮(zhèn)等?!拔覀兣c故宮博物院、南京博物院,浙江省博物館、中國美術學院、西泠印社等全國多家單位、團體都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,設計開發(fā)了上千種產品,涵蓋文房辦公、家居生活、茶道香道等多個系列,此次將在博覽會現場有所呈現。”
乃金文化帶來了獨具特色的紅木文創(chuàng)產品
除此以外,杭州晚峰文化創(chuàng)意有限公司也將帶來一系列具有中國傳統(tǒng)特色的榫卯古建筑系列積木玩具。記者了解到,其展品按比例還原了故宮、頤和園、西湖等名勝古跡的建筑,有搭配金屬牌匾、特調白色的知春亭,也有“于水天中,輕撫茫茫朝露”的西湖集賢亭……既有榫卯結構的輕盈,又有實木材質的底蘊,可以讓觀眾大飽眼福。
故宮凝香亭榫卯積木
憨態(tài)可掬的“國寶”文創(chuàng),撐收3000次不損壞的油紙傘
三星堆文創(chuàng),自貢熊貓彩燈,國家級非遺綿竹年畫、瀘州油紙傘,還有美食花生酥、堅果酥、麻餅……今年,四川展團以“風韻巴蜀 物華天府”為主題,將設置創(chuàng)意熊貓、蜀工蜀藝以及風味天府三個展示單元,將四川省好玩的、好看的、好吃的都搬到博覽會現場。
三星堆文創(chuàng)產品
巧克力味的棕色毛發(fā)、草莓味的腮紅、憨態(tài)可掬的笑容,由成都沁悅行文化創(chuàng)意有限公司設計的莫西熊貓,作為文化IP曾多次出現在國內外峰會上,飲茶、搓麻、吃火鍋、芙蓉花、賞川劇,這些蜀地元素結合熊貓的形象,呈現出川蜀特色文化與成都城市生活的幸福感,此次將作為展品來到濟南與市民見面。
來自成都的莫西熊貓
作家戴望舒寫過:“撐著油紙傘,獨自彷徨在悠長、悠長又寂寥的雨巷?!辈┯[會上,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國家級非遺瀘州油紙傘也將參展。據了解,制作一把油紙傘,須經鋸托、穿紋、網邊、繪畫、晃油、箍烤等90多道工序,使用上百種傳統(tǒng)工具,一把傘歷經反復撐收3000次不損壞,清水浸泡24小時不脫骨,傘頂五級風中行走不變形。此次參展的畢六福油紙傘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,被譽為“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”,通過文化交流、展覽展出、研學活動等方式銷往多國。
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國家級非遺瀘州油紙傘
“繡花能聞香”的湘繡,遠銷海外的桂林團扇
“三絲五色奪天巧”,作為湖湘非遺名片之一的湘繡今年也將參展。據悉,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將攜一系列湘繡文化創(chuàng)意衍生品來到博覽會,有刺繡屏風、刺繡筆記本、刺繡杯墊等。近年來,湘繡研究所十分重視文創(chuàng)產品創(chuàng)意開發(fā),推出了床上用品、手機殼、眼罩、箱包、服飾、車載香薰、書簽等百余款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湘繡文化衍生產品,成為年輕人“新寵”。
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將攜一系列湘繡文化創(chuàng)意衍生品參展
湘繡起源于湖南省長沙市,與蘇州的蘇繡、四川的蜀繡、廣東的粵繡并稱為“中國四大名繡”,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,它色彩豐富,栩栩如生。湘繡有“繡花能聞香,繡鳥能聽聲,繡虎能奔跑,繡人能傳神的美譽”,在本屆博覽會上,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將為廣大觀眾帶來眾多湘繡精品力作。其中,既有代表湘繡傳統(tǒng)技藝創(chuàng)新成果的藝術精品,又有飾品、文具、首飾盒等眾多湘繡文創(chuàng)產品。
此外,廣西展團也帶來了精彩的手造展品——桂林集扇齋團扇,其扇面不僅有傳統(tǒng)的山水花鳥繪畫,也有融合時代潮流的新元素,輕輕拈起一把團扇,手感輕盈且富有彈性。在集扇齋,經漓江水泡軟后的綿竹,在制作者靈巧的手中經一刀刀剖絲,最終分為30根至40根厚薄均勻、粗細一致的竹絲“扇骨”,之后再用膠水粘上扇紙,一把精細的桂林圓竹剖絲團扇便制作完成。
來自桂林的集扇齋團扇
記者了解到,借著海外社交媒體的傳播,來自中國的漢服風潮正吹向全球。諸如團扇之類的相關配飾,也隨之受到海外漢服愛好者的關注和喜愛。由集扇齋批量生產的桂林團扇,每年銷量達300萬把至400萬把,海外銷量占三成。
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里,有著厚重人文底蘊的傳統(tǒng)工藝被代代相傳。9月14日至18日,山東國際會展中心“中華手造展區(qū)”等待著大家前來發(fā)現新的手造驚喜。
責編:魏俊怡
審核:張娜
責編:張娜